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编研

解“牍”徽州丨第二期《初识文书》

发布日期:2025-07-23 11:03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作者:市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上千年记忆重见天日,百万件文书诉说沧桑。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大批险些沦为爆竹纸捻、重归纸浆的古老文书,历经波折,终成解读徽州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们,便是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的徽州文书。

一、土改时期文书之殇:从爆竹纸捻中重生

尘封的往事,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徽州乡野。彼时,中国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大量记录徽州人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原始凭证——交易文契、合同文书、承继文书、私家账簿、官府册籍、政令公文、诉讼文案、会簿会书、乡规民约、信函书札……悄然现身。

然而,它们的命运却令人痛心。古籍贩子低价收购,转手卖给鞭炮店做爆竹纸捻,或卖给个体纸坊化为纸浆;废品收购站、山货店的包装纸上,也常能见到这些承载历史的碎片。歙县甚至有一家造纸厂,专门派人长驻屯溪,整船整船地将古籍文书运去造纸。

就在这些文书命运堪忧之际,1950年10月,刚刚成立的皖南人民文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前身之一),肩负起配合土改工作的重任,开启了对徽州文物的紧急抢救,这是国家力量介入保护的第一缕曙光。

二、1956年省委指示:四城古籍书店齐行动

 

历史的转机,往往源于有心人。

1955年,徽州书商韩世保偶然向时任文化部副部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透露徽州发现大批古籍文书的消息。一生挚爱古籍文物的郑振铎先生深感震惊与痛惜,立即向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通报情况,力陈抢救之必要。曾希圣同志高度重视,省委迅速行动,其中一项关键举措是责成省文化局在合肥、芜湖、屯溪、安庆四地成立古籍书店,专门负责古籍文书的收购与保护。1958年,屯溪古籍书店编印的第一期《古籍书目》,至今仍珍藏在黄山市档案馆,成为这段历史的珍贵见证。

三、1962年严中平信函:国家档案局转发抢救令

保护之路,步履不停。

1962年2月6日,时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严中平先生,写给中央档案馆负责同志一封信函,再次敲响警钟。他在信中急切呼吁抓紧收集皖南地区的档案文书。这封信引起国家档案局高度重视,随即向安徽省转发严中平的建议,并要求“安徽省档案管理局、档案馆在省委秘书长和省委宣传部带领下对这件事情进行调查,并在可能条件下进行收集与收买”。自此,安徽档案部门开启了长达62载、至今仍在持续的徽州文书档案系统性征集与抢救征程。

时光荏苒,聚沙成塔。截至2024年底,黄山市档案馆已珍藏徽州文书5万件、3925册,其中以各类契约文书和谱牒最为大宗。这些文书时间跨度上起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下迄公元1949年。黄山市档案馆已成为徽州文书收集、保管、研究与利用的重要基地。

四、徽州文书大量涌现:徽学逐渐兴起

随着海量徽州文书档案的陆续发现和深入研究,其历时之久、保存之完整、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震撼了学界。它们被视为继殷墟甲骨、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之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正是这些沉睡千年的原始记录,直接催生了徽学的兴起,使其与藏学、敦煌学并驾齐驱,成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州文书档案,连同遍布徽州大地的地面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勾勒出徽州千年流转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是徽文化无价的瑰宝。

徽州文书的命运跌宕起伏,映照着中华民族对自身文明根脉的珍视与守护。徽州文书,不仅是徽州永恒的记忆,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弦歌不辍的生动注脚。

 

更多链接:

如果您对徽州文书感兴趣,可实地参观《千年“徽”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近距离感受古徽州千年文书档案的魅力。

地址:屯溪区社屋前路1—1号 黄山市档案展览中心5楼。

预约电话:0559—26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