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编研

解“牍”徽州 ▏第十期 徽商百业·总角少年下苏杭

发布日期:2025-08-18 16:33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李晓洁 胡乃玉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徽州有句老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山多地瘠,人稠粮少,严酷的生存环境,迫使一代代徽州少年早早挥别故土,踏上茫茫商途。经商,成为他们不得不选的出路。故有“徽民寄命于商”的谚语流传。

层峦叠嶂锁住了这片古老的土地,明清时陆路艰险,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三条蜿蜒水道,便成了徽州人闯荡天下的命脉。向东,新安江奔流入浙,直抵繁华杭州;向北,青弋江连通长江,可达芜湖、南京;向南,借阊江、鄱阳湖,能深入江西饶州。徽州少年正是沿着这三条“生命脐带”,撑篙摇橹,将身影投向远方。

清代诗人黄景仁曾慨叹新安江之险:“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程之的《新安江行》亦载:“滩程三百六,半御布帆风。一丈高天上,千山插地中。”试想,在没有地图导航的年代,一个十三四岁的徽州少年郎,孤身一人,乘坐简陋的舟船,穿行于滩险浪急、暗礁密布的新安江,奔向全然陌生的异乡。前路在何方?何处能栖身?途中饥寒如何抵御?又有多少凶险潜伏?稚嫩的心灵,该是何等的惶恐与茫然?

幸而,先行者的足迹,照亮了后来者的征途。智慧的徽商前辈们,为了行商便利,呕心沥血创作、编辑、抄录了大量珍贵的“路程书”。这些堪称古代商业导航的秘籍,事无巨细地记录着沿途地名间的距离、驿站客舍、水陆路况、治安情形、物产风俗、通关纳税,乃至名胜古迹的所在。它们,是徽商行走江湖的必备“护身符”。

 

例如清《徽州至严州、杭州府水路里程歌》,五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首自鱼梁坝,百里至街口,八十淳安县,茶园六十走。九十严州府,桐庐八十守。八五富阳县,九四垅江口。徽州至杭州,水程六百有……”字字句句,皆是先辈们生存经验的凝结。

翻阅现存最早的商旅指南——明代休宁徽商黄汴所著的《一统路程图记》,其中“江西由休宁县至浙江水路”的记载尤为珍贵。书中不仅记录里程,更对风险发出警示:“祁门至严州,风、盗绝无,滩高船固。船户甚劳,严州牵夫亦苦,涉水不分冬夏……富阳之下,有潮有盗……”描述芜湖至徽州的路程时,他更留下生动的警告:“自芜湖县到徽州府,每处十里。早有闷棍,日有掉包,夜有盗。宜慎。轿、马并有。”字里行间,透着徽商因富庶而常遭觊觎的隐忧,安全提示也成了这类指南不可或缺的篇章。

明代程春宇编纂的《士商类要》则更进一步。他出身于新安著名商族,童年坎坷,双亲早逝,年少便被迫独自闯荡。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精于商贾之道,更在行旅中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四方:气候物产、风土人情、世道美丑。或询访故老,或遍查典籍,积累了远超同侪的广博见识。晚年倦游归乡,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士商类要》之中。书中除详述里程、山水、歇脚点、特产价格外,更囊括行政区划、官制礼制、生活起居等百科知识,堪称行走天下的“百科全书”,为后辈点亮了前行的明灯。

据说,当时的父母们,往往不惜重金延请秀才,将这类珍贵无比的路程书抄录成册。远行的少年郎,则将其视若珍宝,或贴身携带,或干脆抄写在衣衫里、帽檐内、包袱皮上。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生存的智慧,是他们穿越险阻、闯荡天涯的“生命密码”。它们承载的,是一个商帮崛起的艰辛起点,也是一代代徽州少年向命运叩问时所展现出的勇气与坚韧。

更多连接:如果您对徽州文书感兴趣,可实地参观《千年“徽”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近距离感受古徽州千年文书档案的魅力。

地址:屯溪区社屋前路1-1号 黄山市档案展览中心5楼

预约电话:26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