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一雄
时间过得真快,距离父亲2019年离开我们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我的父亲叫刘柳堤,在他四岁时爷爷就去世了,是我的奶奶和姑妈(当时九岁)把他养大。父亲小学没毕业就去了浙江金华一丝绸店当伙计,新中国成立前回绩溪参加工作,曾从事邮递、税务、水利等行业,后被安徽省委任命为绩溪县委副书记,时年28岁,1971年调黟县县委工作,母亲留绩溪,1972年调黟县。
父亲走后,母亲因思念过度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为照顾母亲,我们一直未清理过父亲的遗物。今年3月,为了更好地纪念父亲,时刻牢记父亲的工作经历,我们决定向市档案馆捐赠父亲1961年至1971年任绩溪县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和县委副书记期间的工作笔记本、工作照片和部分家书。现在,再回头翻看这些老书信,字里行间还能体会到他对孩子们的关心、教育以及家风传承。
1971年6月2日信记载:父亲1971年5月刚从绩溪调到黟县县委工作,寓居县委招待所,没有水桶打水洗澡,因人生地不熟,于是想买只水桶,县里同事们很热心地帮他买来一只新的白铁桶,要五元六角,不料父亲却让他们拿去退了,“好是好,实在太贵”。后来有同事找人做了一只木头的水桶,付了一元四角四分,再用桐油刷了一下,直用到我们离开黟县,这只木桶足足用了十八年。父母一直是勤俭持家的,不占公家分毫。父亲在黟县工作期间,抽的旱烟筒,穿的是我舅舅寄给他的旧军装,但对孩子教育却抓得很严。1971年7月10日信中,他要求我们要好好学习,多帮妈妈做点家务,及早自立自强,特别是对刚上初中的哥哥提出要求:初中毕业就要分家的,现在不学做做,将来要吃苦的;初中毕业了,能当兵,就当兵去,不能当兵到农村(去)锻炼。他要求我们每人写一张信纸汇报学习情况,并说到时会来家检查,锻炼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检查我们的学习成长情况。
如今我也退休了。父亲虽已离开我们四个年头了,但他的工作作风和生活原则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终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