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征文

国际档案日主题征文优秀稿件选登——许岁月一个回眸

发布日期:2022-06-14 10:41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作者:市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 汪美君

  刻骨铭心的除了折磨人的爱情,还有苦乐参半的工作故事,今天我要说一个难忘的故事,一个关于档案的故事。

  扎根黄山日报社三十多年,调了几次岗,“档案”却如影随形推都推不掉,临退休之际我还与档案来了个大拥抱——查找六十多年的档案资料,编纂一本具有社史性质的《黄山日报社大事记》(内部出版)。

  这绝对是一个重任。黄山日报(徽州报)1953年创刊,从当年的四开四版小报到“黄山日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再到如今的转型发展、媒体融合……六十多年的发展,无论大事小事,随便挑挑都有几“箩筐”,如果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要罗列到,那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制订好方案、列出提纲后,我便一头扎进了档案室(馆)。柜门开开合合,案卷搬进搬出,一会录一段文字,一会拍一些图片,一会又去核实一个年月日,一会又去求证模棱两可的事由,而为数不多的几个“缺胳膊少腿”年度大事记录,让我又不得不把相关档案资料重新查阅一遍来核实……

  我在历史的长河中搜索,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查找,翻阅着一页页泛黄的故事,拾捡着流年里的点点往事。忙着、忙着,某一天忽然心里就有了一种触动和敬重,原来档案这么重要啊!卷卷册册是历史,张张页页是故事,有时会为一件事激动,如邓小平同志为黄山日报题写报头,李鹏同志、画家刘海粟为黄山日报题字;有时为一个精彩的版面赞叹不已,如小报改出的首张大报、《天都周末》改版等等。往日情景再浮现,犹如故事般引人入胜。曾经觉得枯燥乏味的档案,如今翻起来却觉得它魅力无限。多少个日日夜夜,万家灯火时,我还在档案室挑灯夜战,一方面是累得筋疲力尽,另一方面却是查阅过程中的一个个“惊喜”让我爱不释手。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市档案馆把珍藏了近70年、不轻易示人的那张(1953年5月6日徽州报)创刊号报纸原件拿出来时,我心跳加快,紧张而又期待地接过,小心翼翼地翻开这张发黄发脆、从未见过的报纸,禁不住地感叹道:这就是档案,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国家的财富。同事强华帮忙拍下了这张创刊号,图片作为首幅插图出现在了大事记的首页。

  历尽千辛万苦,去年7月《黄山日报社大事记》(13万字、103幅配图)终于完成。它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六十多年来黄山日报(徽州报)社的沿革、变迁与发展。大到机构改革、改刊更名、增版减版、停刊复刊、领导批示题词签名、重大采访报道、重大事项,小到职务任免、职称评定、获奖荣誉、活动策划、经营管理等等,书中记录的大事小事以及几代报人的点点履印,基本反映了六十多年来黄山日报(徽州报)的发展和报人走过的路。

  书成之后心里自然有种成就感,但个中辛苦和劳累也是“不思量、自难忘”。后期我是带病咬牙坚持的,不想放弃,是因为我想为单位的档案工作做点应有的贡献,同时编纂这本书也是我工作生涯的最后一班岗,我珍惜这次机会。我还想,许岁月一个回眸,让历史留痕,让记忆生动,让人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