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子健
中国的档案事业源远流长。据《辞海》记载,早在汉朝就已经有用于保存档案和书籍材料的库房,称之为兰台。现如今经过两千多年变化,“兰台”一词已用来泛指档案工作,故档案工作者亦会称自己为兰台人。
时光无声,档案有痕。档案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反复的洗涤,记忆开始模糊乃至淡忘,只有文字材料才能保存下来。每当打开档案库房,经过一排排密集架,尘封已久的记忆便迎面扑来,不由得让人感慨,或许这便是档案存在的意义——不由时间变化,不由人物改变,它一直都在记录着历史的波澜壮阔。
2021年,为传承历史文明、弘扬时代精神、宣传先进文化,祁门县档案馆开始着手布置展厅,充分挖掘档案的社会教育价值,普及县史、县情知识。当我第一次推开展厅的大门,漫步其中,才发现自己被浓厚的历史感所包围,透过玻璃望着泛黄的纸张仔细研读,文字记录的厚重感跃然纸上,尘封在档案中的记忆逐渐苏醒,仿佛在观看一部老旧纪录片,感受着不同时代祁门人的经历,有曲折有坦途,有悲伤也有欢乐。
让档案走进寻常百姓家,近些年,档案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祁门县档案馆立足基层群众,大力宣传档案事业。大家走进大街小巷,走入群众家门,耐心解答群众问题。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业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也至关重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服务能力,设立举报电话与举报途径对工作人员起到监督监管作用。通过全体人员努力,2021年来,入馆查阅档案已超3000人次,利用档案高达50000余卷(件)次。这些数字的背后既是群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亦是工作人员宣传结果的体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进一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祁门县38家县直单位及乡镇脱贫攻坚档案于2021年全部移交进馆并完成数字化扫描、备份。不仅完成了对脱贫攻坚档案的归纳收集,完整保存了脱贫攻坚的工作成果,而且对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具有参考意义和指导性作用。这些脱贫攻坚档案,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见证者,时刻提醒人们:脱贫绝不是工作的终点,而是一个新奋斗的起点。
作为一名兰台人,我深知档案工作是一份崇高的事业,档案工作不仅仅是对档案进行收集归纳整理,更重要的是开发档案的价值。借助档案,能更好地记录过去、把握现在、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