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征文

国际档案日主题征文优秀稿件选登——挖掘档案价值 触摸时间记忆

发布日期:2022-06-01 10:47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作者:市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 吴玉莲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是无声的记录。

  我第一次接触档案是在2019年黄山市两会期间,当时我还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为了寻找我市建市以来的历届两会报道,我和同事们分头前往市人大、市政协、市档案馆多次收集相关资料,又辗转在黄山日报社的档案室找到了那些堆放得整整齐齐、又有些发黄的旧报纸,完整地保留了30多年来我市的历年两会重要资料。躺在铁皮柜里的这些旧报纸,这些比我年龄还大的报纸,像等了我很多年的朋友,在打开的那一刻,也仿佛在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讲事实是新闻人的底线。而如何讲事实,就是通过各种史料证据,让新闻有依据。在采访《红旗漫卷黄山》黄山红色故事系列报道一书时,采访小组多次前往偏远的乡村,寻找红色记忆。曾经在祁门县新华乡炼丹石村,徒步登山7个小时,只为见一眼红军曾经战斗过的战壕——卡子门,那仅剩下百余米长的战壕和残垣断壁的营房,述说着当年红军在此战斗的过往。

  在这个系列红色故事的采访中,一双草鞋、一个斗笠、一个水壶、一把土枪,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抗战故事,通过老物件以及老红军、老党员的口述,我们将这些快要被遗忘在民间的红色故事讲述给读者。当然,红色故事容不得一点疏忽,由于年事见长,老人的记忆会有模糊,为了查证老人所说,我们又要重新回到档案馆,查阅当年的史料,如此反复,最终累计80篇红色故事,《红旗漫卷黄山一》《红旗漫卷黄山二》相继出版。

  有人说过,每一位老人都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很庆幸,在这些老人年迈之际,我们通过这样的梳理,为他们也为黄山这座城市留下了那个烽火时代的记忆。这两册书被黄山市档案馆保存收藏,他们也成了黄山市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题材,让更多黄山人了解到了我们徽州的红色故事。

  后来,从新闻工作者转岗到了屯溪区昱中街道党建办,我也开始从事单位档案梳理工作,一年一度的台账整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对自己一年来工作的梳理。文字、图片、会议资料,如何归档好,做到条目清晰,简洁明了,有很大的学问。通过对街道党工委中心工作这一根主线的梳理,我们每周发布一周工作概要,用周梳理、月统计的方式,便于各个部门进行树状图式的年终汇总。

  没有档案,历史则难以留痕、过去则无法知解、事实则难以澄明。仔细想来,大到国家、单位,小到个人,都有自己的“档案”,那是我们走过的脚印,是与时间对话的痕迹。而这,或许就是档案工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