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进辉
到黄山风景区游玩免不了要买一张风景区的导游图,各种版本琳琅满目的导游图给游客带来了极大愉悦和方便。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导游图也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精准,成了黄山文化的内涵之一。
在歙县档案馆珍藏有一幅民国九年(1920)的黄山风景区手绘导游图。图长77厘米,宽56厘米,品相较好。图的右上角为《黄山平面图》图名;右下角为比例尺,比例尺为三万六千分之一;图的左上角为跋,约千余字,详细叙述了黄山风景区范围,主要名胜,主要游览路线,沿途景点、寺庙、庵堂、道观分布等;左下角为图例,山脉、水流、山岭、桥梁、道路、游路、平坦游路、县界、乡村、寺院、庙基、路亭、亭基、奇异处、危险处、奇松处、僧墓等一应俱全,标识显眼,一览无余。图例之后还附上为什么要绘此图,如何绘成此图的说明。
本幅《黄山平面图》运用了一些现代地理知识和现代地图测绘表述方式,地图要素完整,比例尺准确,是黄山风景区第一张具有现代意义的导游图。该图是程敷锴应黄山狮子林寺高僧法空之邀,携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休宁中学前身)部分师生,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测绘,最终完成的。民国十一年(1922),由黟县泉川汪宗道出资印刷,供上山的游人和香客使用。程敷锴,字,铁华,安徽绩溪人,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地图专家。早在民国元年,他和胡晋接共同编纂绘制《中华民国地理新图》,民国三年出版,是我国第一套公开出版的大型综合专题地图,第一次在公开发行的地图上绘出了南海疆界线,堪称中华民族地理学的伟大丰碑。胡晋接,绩溪人,教育家,时任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程敷锴应胡晋接之邀,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在胡晋接校长的鼎力支持下,程敷锴率学生历时一年完成,将当时的黄山风景区现状以地图的形式完整真实地定格下来,是今后研究黄山文化、挖掘黄山文化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程敷锴在《黄山平面图》中描述,当时的黄山风景区道路失修,寺院倾圮,荒草丛生,一幅破败景象。景区内没有像样的道路,没有像样的建筑,甚至没有食宿的地方,游人寥寥,让程敷锴“颇感困苦”。斗转星移,光阴荏苒。从第一幅现代手绘黄山导游图诞生,到现在一百年过去了。如今的黄山风景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山先后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仅有各式各样可供游客选择的观光道路,而且有多条索道直达山顶。景区内星级宾馆星罗棋布,旅游设施齐全完备,风景幽绝,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是世界人民都向往的地方。
黄山导游图的今昔对比,真实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