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华
“叮……叮……叮……”2006年秋季的一天晚上,父亲家里响起了一阵电话铃声。
“老爷(合肥方言:叔叔)!告诉你个好消息,你和我们这边老兄弟都是1964年肥东县管湾水库的移民,村里干部通知了,现在国家有政策,水库移民和今年7月1日以前出生的移民后代都有补贴,每个人1年600元,要补贴20年。你们家有10口人,要补贴十几万哩!”肥东的堂哥在电话里兴高采烈地告诉了父亲一个意外的好消息。
我的父亲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上世纪60年代,肥东县建设管湾水库,父亲家所在的村是蓄水区。因为当时国家经济落后,父亲和其他的父老乡亲一样,牺牲自己的小家,领到微薄的安置补偿后走上了重建家园的道路。几年后,父亲到江西省浮梁县落了户,算来已经有40多年。
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父亲将信将疑地把消息告诉了我,让我帮忙咨询确认。经了解后,消息属实,但需要到原迁出地肥东县找到当时的移民档案,到现居住地申报登记,才能享受移民补贴政策。
听说要找当时的移民档案,父亲说:“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前些年回老家,听说文化大革命时大队的许多东西都毁掉了,想找到这个档案,难哪!”我鼓励父亲说,回去找找看吧,就当回老家探回亲。
回到肥东老家后,父亲带着相关身份证件在我堂兄弟们的陪同下找到了村委会。让父亲万万没想到的是,村两委干部已经把当年的移民档案找好,安排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开具移民证明。确认身份后,不到10分钟时间就为我父亲办好了相关手续。
办完手续后,父亲和村里一位干部谈起此事,感慨地说:“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办好。”那位村干部说:“当年建水库时,你们是为集体作了牺牲的。我听后来的人说,文革时,大队的干部说移民的材料无论如何不能搞掉,这是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证据!移民补贴政策下达后,村里就把当时的资料全部找齐,通过各种办法联系到当时的移民,通知大家来办手续,多亏了这些档案,才能及时找到你们啊!”父亲说:“还得谢谢当时的大队干部,可惜啊,听说他们都不在了,他们是有功劳的人!”一张张泛黄的档案,讲述了40多年前水库移民为集体利益义无反顾舍弃家园的历史,40多年后,又保障了这些水库移民的切身利益。
这些泛黄的纸张,在你不需要它们时,或许只是大家眼中的“故纸堆”,但正是它们为我们记载了无声的历史。因为有了它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得以照亮未来;因为有了它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英雄儿女显得鲜活可敬;因为有了它们,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谱系日益绵延厚重。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科技日益发展,档案不再都是以“故纸堆”的面目出现,逐步向电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但档案工作“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将永远激励着档案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