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兰台快讯 > 工作动态

【口述档案专题】

徽州三雕(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永盛

发布日期:2025-03-12 11:44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作者:市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3月10日,市档案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口述档案采集小组赴徽州区呈坎徽派雕刻研究所,对徽州三雕(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所长曹永盛进行口述采访。

 

曹永盛,字篁生,1969年出生于徽州区呈坎古镇,初中辍学。他从小喜欢工艺美术,有手工方面的天赋,于是跟随姑父方莳田学习木工手艺,走遍古村落、古民居,给人做家具、干雕刻,吃遍百家饭,由此积累了徽州传统雕刻技艺的深厚基础。改革开放后,徽州地区旅游市场蓬勃发展,徽州传统竹木雕刻工艺品也大受欢迎,但市面上售卖的竹木雕刻品大多工艺粗俗,鱼目混珠。做古玩生意的表哥建议他转做雕刻工艺品,于是他凭借精湛的雕刻技艺完成了竹雕笔筒的创作,耗时七天的作品在当时以2700元成交,这一价格既验证了其工艺价值,也反映了市场对个性化手工艺品的认可。从此曹永盛选择以徽州雕刻为业,既延续了传统技艺,又通过创新设计吸引了许多收藏者。后来他又赴苏州跟随言伯泉、林贞瑞两位雕刻名家进修技艺,并不断深耕徽派雕刻的千年文脉。如今他已被评为徽州三雕(木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担任黄山市民间艺术协会主席、安徽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安徽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据曹永盛介绍,徽州竹木雕刻技艺相通,历史悠久,对周边地区的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明代徽州人朱鹤,工诗善画,通古篆,精篆刻,尤擅竹刻,后迁居嘉定(今属上海),开创“嘉定竹刻”,与子朱缨、孙朱稚征并称“嘉定三朱”,以三代传承开创了文人竹刻的巅峰,其技艺与审美深刻影响了明清雕刻艺术。再如,晚明徽州籍文人李流芳(歙县人)、程嘉燧(休宁人),虽长期侨居嘉定,却始终以“新安子弟”自居。二人在嘉定的“檀园雅集”与徽州的“黄山画会”中,常以竹雕为雅玩。程嘉燧曾为钱谦益刻竹诗筒,将“黄山云海”与钱谦益诗句结合,这种“诗书画刻”一体的创作模式,成为徽州雕刻“文人化”的标志。明清徽商将此类作品远销江南,形成“徽雕北上、嘉刻南下”的潮流。

此外,徽州竹木雕刻以“雅”著称,技法上尤擅高浮雕、人物圆雕,题材上以清供雕最具代表。文房清供在古代作为文人墨客的把玩件置于案台或随身携带,小巧玲珑、精雕细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物学家、收藏家王世襄认为徽州雕刻讲究因材施艺,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注重细节刻画,线条流畅自然,造型生动传神。正所谓“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有笔所不能而刀刻能之”。徽州雕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颗明珠,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题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曹永盛表示,自己那代人因文化水平所限,在创新创意和雕刻技艺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离自己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目前在技艺上还是师法古人、传承为主。他很感恩自己受惠于这个时代,最大的心愿是教授更多的学生,并期望回报社会,今后将创作更多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题材的竹木雕作品。(市档案发展中心 李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