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市档案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口述档案采集小组赴徽文化产业园,采访徽州三雕(砖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正辉。
吴正辉,1966年7月出生于歙县北岸镇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显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徽派古建错落有致。那时候,村里的小学设在潘氏宗祠内,祠堂建筑上的砖木石雕丰富精美,亭台楼阁下的人物神态各异,嬉戏玩耍的动物栩栩如生。年幼的吴正辉上课之余常常抬头观察,期望自己长大后也能雕刻出这样的作品。
在北岸中学读初中时,他的班主任是美术教师姚光友(曾任新安画派研究会理事),擅长徽派版画。一次吴正辉去交美术作业时,看到姚老师正在刻版画,于是他站在一旁观摩,看的入了神。姚光友发现后,觉得这个孩子对工艺美术有特别的兴趣,于是常常带他外出写生,指导他如何取景入画,带领他推开了艺术的大门。
初中毕业后,吴正辉被安徽行知中学园林花卉专业录取。在行知中学,他结识了美术老师吴慕良。吴慕良看中他的美术天赋,外出写生时经常亲自指点,还介绍他到王锦湘(清丽派黄山画家)门下学习国画。后来学校里创办工艺美术班,开设歙砚雕刻课程,他积极报名,投身于钟爱的工艺美术中去。1987年毕业时,吴正辉原被分配到祁门茶厂做园艺工作,但他更想去学雕刻,同为北岸中学出来的王洪喜老师就推荐他去拜歙砚名家方钦树为师。拜师前,方钦树让他先画两张画,他当晚就赶了一张国画和一张素描,方钦树看后立马就同意收他为徒。因为不错的画工,还安排他画砚坯,并破例给他每月30元的工资,空闲时间他就跟着师父学雕砚台。后来他第一次上手就刻出一方印章,在雕刻方面的天赋展现无疑。1990年行知中学成立行知工艺厂,时任厂长周智光邀请吴正辉担任砚雕车间的技术指导,得到方钦树的同意后,他在工艺厂里干了两年多。1992年,北岸镇古玩修复生意红火,他决定回老家单干,开始从事老砖雕修复。
在修复这些老物件的十余年间,吴正辉不仅拓宽了雕刻题材,还从中学到了许多雕刻技法,他直言很多时候是逼出来的。2015年,中央电视台联合安徽省文化厅筹拍《徽萃六记》,田珉导演从书上看到徽州砖雕在历史工艺可达到九层工——“一块方不盈尺的砖坯上最多的可以透雕九个层次”,想在片子中重现这项技艺。田导在和吴正辉沟通后,决定把恢复“九层工”技艺的任务交给他,还给他一年的时间慢慢摸索。为了实验成功,吴正辉决定从原材料入手,他找到绩溪窑匠宋文革,严格选用泥土、按照古法烧制成砖。在设计雕刻层次稿时,他从徽州祠堂的建制中得到灵感,以祠堂为背景,构建了一幅四世同堂共为老人祝寿的热闹场面。完成设计稿后他便着手开始雕刻,头几层雕起来还得心应手,但是到后面几层由于刻面太深,刀头都伸不进去,雕刻一度陷入瓶颈。他于是回头钻研老砖雕,思考古代的工匠如何雕刻在一方砖块上实现九层工艺。后来他偶然发现一些老青砖侧边有孔洞,深感奇怪:古砖为方便安装会在后面打孔,但是侧面为何需要打孔呢?突然他意识到,这就是九层雕法的秘密所在,古人正是使用特殊刀具从这些洞眼中穿进去雕刻,才最终实现了九层镂空雕的奇迹。于是,吴正辉改进了刀具和技法,创作了“九层雕”作品《全家福》,顺利完成了导演交代的任务。
吴正辉的砖雕作品《全家福》
俗话说“千日门楼,百日房。”明清时期,徽商积累巨额财富,通过建筑彰显家族地位。门楼作为建筑的“脸面”,成为最直接的财富展示窗口。吴正辉介绍说,在古代砖雕艺人一辈子只能做几套门楼,由此可见砖雕工艺的复杂。
吴正辉二十余年来专心研究雕刻古法,致力于再现徽州砖雕的辉煌,2018年被认定为徽州三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24年获得国务院的表彰和特殊津贴。此外,他还广泛收徒传艺,培养出市级非遗传承人3人,县级6人,用传承的火种点燃了古老技艺的当代星火。(市档案发展中心 李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