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传统建筑艺术中,砖雕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方新中,用近四十年坚守与创新,让徽派砖雕从古老门楣迈向现代艺术舞台。4月14日,黄山市档案馆和市非遗保护中心走进歙县王充村方氏老宅,聆听这位工艺美术大师讲述自己与砖雕艺术的不解之缘。
缘起:始于热爱,忠于传承
方新中是安徽歙县人,1949年生于上海,1957年随母亲回到歙县。初中辍学干农活的他,内心渴望改变。爷爷方与严是著名教育家、政协委员,发现他爱涂鸦画画,便寄美术教材鼓励他走美术道路。农闲时,方新中用竹木雕刻。1985年,他凭两件雕刻作品被歙县古典园林建筑公司录用,负责制作泥塑窑前雕构件和修复老砖雕。修复过程中,他被老砖雕的细腻韵味吸引,开始用砖石练手,学习雕刻技法,摸索出砖雕门道。1986年起,他先后为南京李香君故居、总统府等建筑修复、制作砖雕。2004年,在黄山市徽商故里大酒店“徽商故里”大型砖雕壁画创作中,他将传统山水人文景观融入现代壁画装饰,凸显徽派韵味,极具视觉冲击力。
雕琢:三分雕工,七分选料
方新中介绍,徽州砖雕讲究“三分雕工,七分选料”。要选徽州特有的黄泥土,筛渣、浸泡沉淀取泥浆,经牛反复踩浆制成泥坯,阴干数月干透后进窑烧制,严格控制火候,烧制出160度抗裂度的青灰砖才合格。选砖用敲击听声法,“当当”声的砖软硬合适。
雕刻步骤大致分“印图”“打坯”“出细”“修神”“补灰”五道工序,深浮雕必须达3公分以上,才能有光影层次。比如人物比例按“7分法”,建筑栏杆板5:1,这些古制是砖雕的“骨架”,但现代创作中,要调整人物、亭台楼阁、树木的比例,让画面更贴近当代审美,这些种种都体现了砖雕工艺的“苛刻”与“温度”。
传承:古老技艺的现代转型
在现代建筑空间不断变化、需求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成为徽派砖雕面临的重要课题。方新中与他的儿子—市级砖雕非遗传承人方萌乐共同探索着答案。
“南方传统砖雕多应用于门楼和影壁,题材以传统神话和戏文故事为主,精致而生动,表达追求多层次,赋予教化寓意;北派砖雕题材则为神兽花卉为主,庄重尊贵,恢宏大气,作品多用于皇家和官府宅院的门楣、照壁、园林等处。”方萌乐说,“现代建筑空间更大,需求更多样化,我们的雕刻不仅要考虑南北风格差异,还要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比如当下热门的哪吒形象,如何将其与传统雕刻技艺融合,既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又有创新,既有古意又有视觉冲击力,是当下我们一直在摸索和尝试的新方向。”
展望:让砖雕技艺传下去
然而,非遗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方新中感慨地说:“现在年轻人大多怕吃苦,砖雕的打坯工序粉尘大、耗体力,细化工序又需要长时间静坐,很多人坚持不下来。”自2007年成为徽州三雕(砖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方新中感到终于完成了爷爷的心愿,但肩负的传承责任更加重大。他通过带徒弟、办展览、上节目、院校授课等方式,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砖雕艺术。方新中强调,学徒必须从磨砖、打坯等基础学起,他自己选砖都会亲自到窑厂挑选,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他希望年轻人明白,砖雕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要用当代视角讲好传统故事,不能仅仅依赖数字化设计辅助构图,手工修润才能体现对传统技艺的敬畏。
结语:方新中手中的砖雕刀,刻下的不仅是翎毛花卉、亭台楼阁,更是徽州千年文脉的传承密码。在机器复制泛滥的时代,他坚持以手作温度对抗工业冰冷,用创新让古老非遗“破圈”。或许,这正是非遗传承的真正意义——让历史照进现实,让匠心照亮未来。(市档案馆 程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