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兰台快讯 > 工作动态

【黄山记忆工程口述档案专题】徽州竹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洪建华

发布日期:2025-05-28 09:12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作者:市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5月21日,市档案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口述档案采集小组赴徽州区徽派雕刻博物馆,采访徽州竹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五一奖章获得者、省人大代表洪建华暨开展档案“服千企进万家”家庭服务实践活动。

 

洪建华,1971年出生于黄山市徽州区洪坑村。这座古村人杰地灵,明清时期曾孕育出18位进士、17位举人,明清风格的牌坊、祠堂、古民居错落有致,其上木石砖雕精美绝伦。孩童时期,洪建华常与小伙伴在牌坊下嬉戏。牌坊上栩栩如生的雕刻,吸引着他的目光,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雕刻艺术的向往。当同龄人谈论未来理想时,他总是坚定地说:“我要做牌坊上的雕刻。”这份纯粹的热爱,成为他日后在雕刻艺术道路上奋勇前行的原始动力。

洪建华家境贫寒,在父母的安排下,先跟随舅舅学习了两年多木工。木工出师后本来可以赚钱养家了,然而,他的内心还是始终想着要学雕刻,便不顾父母的反对,开始四处寻师学艺。他先是慕名拜访砖雕师傅方新中,当时也正在为生计发愁的方师傅却劝他:“现在学这个没用,我自己都接不到活,只能做砖工养家糊口。”后来,他又经人介绍拜访木雕名师王金生,同样身处困境的王金生告诉他,做完手头这单活也没活干了,但是为了学手艺洪建华还是坚持跟着王金生做了一个月,之后无奈返乡;接着他又拜歙县古建公司的木雕师傅吴徽友为师,仅学了3个月便再次回家。

尽管拜师之路一波三折,洪建华却从未放弃。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就能在雕刻领域闯出一片天。命运的转折出现在他邂逅王世襄所著《竹刻》一书。书中对中国竹雕技艺的脉络、名家、名作的梳理,如同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竹雕艺术的新大门。他这才意识到,家乡随处可见的竹子,经雕刻竟能变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从此他便沉迷于竹刻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晚上做梦都在雕刻”。他也曾给出版社写过三封信,希望有机会拜访王世襄老前辈,但最终都石沉大海。

后来,他在徽州家具雕刻厂找到了工作,凭借出色的作品获得厂长的认可,也在此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红云。1992年,洪建华与张红云离开雕刻厂,用仅有的300元在岩寺镇租了一间18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工作室和住家。屋内条件简陋,许多家具都是借来的,开始了个人创业的艰辛之路。

当时,屯溪老街古玩行业市场很红火。洪建华根据《竹刻》所记仿制古代工艺品,第一件笔筒刻了半个月,拿到屯溪老街的古玩店中售卖,但并不被人看好。后来一家店的老板指点他,竹雕除了雕刻精美,还需要经过做旧才能卖得上好价格。自此,洪建华的仿古作品才逐渐打开了销路,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当时为了赶工期,常常熬夜加班,那时候条件艰苦,冬天没有空调,只能靠点煤炉取暖,有一天晚上夫妇二人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幸好睡得晚,煤炉烧尽了,两人捡回一条命,去医院进行了简单的处理,为了交货没有及时进行高压氧舱治疗,此后洪建华身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回头再看那个年代,洪建华觉得仿古市场从某种程度上培育了他们这批工匠,从他一开始拜师时师傅无法维持生计的困境到后来工艺品的供不应求,他们的手艺就这样得到了锤炼。

越做越深,为了突破创作瓶颈,洪建华开始钻研雕刻技艺。他留意徽州各地的砖雕、石雕、木雕、竹雕,从中汲取灵感。随着手艺愈发精湛,他在竹雕界的声望与日俱增。1998年,洪建华自购宅基地,盖了三层楼房,打出“洪建华竹刻研究中心”的招牌。为传承徽州竹雕技艺,夫妇俩陆续招收过几十名徒弟,悉心教导,有的徒弟至今还在他们身边,有的徒弟出去独立门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也很欣慰。

2001年,一直埋头创作的洪建华在外地朋友的建议下决定出去看看,他先是参加了上海工艺美术博览会,收获颇丰。2006年,洪建华赴北京参加工艺美术展,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的鲁颖老师发现他的竹雕作品颇具清代宫廷风格,也听说了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于是经鲁颖引荐,他终于见到了心中的偶像王世襄老先生。得知自己因《竹刻》一书改变命运,并致力于传承徽州竹雕,王老十分欣慰,为他题写“竹溪堂”匾额。同年9月,洪建华的竹刻笔筒《竹林七贤》经收藏家王广瑞等人推荐,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故宫首次收藏现代竹刻艺术品。这不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使他名声大噪,也使徽州竹雕再次备受关注。

2007年6月,洪建华被安徽省文化厅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荣誉加身的同时,他也深感责任重大:徽州竹木石雕刻艺术人才辈出,如何紧跟时代、宣传竹雕,成为他新的思考方向。2008年,洪建华创办雕刻艺术馆,取名“竹溪堂”。在工作室里,他与徒弟们以刀为笔,以竹为纸,践行传统的竹雕工艺,让普通竹子焕发出别样生命。

2013年,为了更好地宣传徽州竹刻,洪建华夫妇又决定扩展场地、打造徽派雕刻博物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洪建华自筹大部分资金,请来徽派建筑专家设计图纸。2017年,一座一万多平方米、气势恢宏的徽派雕刻博物馆全面开放,被授予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项目保护单位,成为展示徽雕文化的重要窗口。2018年洪建华被文旅部认定为“徽州竹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洪建华作品传承了明、清时期徽州竹雕的艺术风格,创造了高浮雕多层雕刻、多层次镂空雕、高浮雕拼接镶嵌技艺等技法。在继承传统过程中,洪建华善于运用深浮雕镶嵌、透雕、浅刻、留青、圆雕等技法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作品古朴典雅、文风厚重。其代表作品有:《风雅徽州颂》获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风雅徽州》获2011年“中国工艺美术创意奖”金奖,《丰收》201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十八尊者》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十八罗汉》分别获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和“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竹刻笔筒《竹林七贤》(藏于故宫博物院),黄杨木笔筒《农家乐》与竹刻《徽乡行》四条屏(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竹根雕笔筒《圣人泛舟》(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从贫寒少年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18平方米的简陋工坊到万余平方米的雕刻博物馆,洪建华的人生轨迹,是对“匠心”的最佳诠释。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如今,洪建华仍在竹雕艺术的道路上深耕不辍,他的故事,正如那节节攀升的竹子,不断向上。

采访结束,一行人参观了洪建华的竹雕艺术馆并开展档案服务咨询,征集其个人档案资料 24件。(市档案发展中心 李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