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兰台快讯 > 工作动态

【请听档案说】水文化之五:徽州唐模古村的“水脉记忆”

发布日期:2025-07-07 14:48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作者:市水利局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一、水口文化的档案见证  

唐模村(位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是徽州水口文化的典范,其水利档案承载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档案中可追溯:  

1. 水系规划文献:清代《唐模村志》记载“引檀干溪为水脉,筑坝分流以溉田庐”,详细记录了水系布局设计图。  

2. 水利契约文书:明万历年间《檀干陂修浚合约》规定村民共同维护水口的责任,体现古代水利自治制度。  

3. 工程图纸档案:水口核心建筑“檀干园”的原始设计图(藏于黄山市档案馆),展示水利与园林的巧妙结合。  

二、档案中的水口功能解码

通过水利档案可还原唐模水口的四大功能:  

1. 生态调节

   档案记载“七堰九闸”系统:通过分级拦水控制流速,防洪抗旱(如咸丰六年洪水应对记录)。  

   古树名木档案:水口林树种选择(樟、楠等)体现水源涵养的科学性。  

2. 文化象征

   族谱中的《水口赋》:“水聚财源,林护文运”,反映风水理念与村落命运的关联。  

   清代文人游记(如《檀干园雅集图题跋》)记录水口作为诗画创作空间的功能。  

3. 社会管理  

   - 水利纠纷档案:乾隆三十五年《争水讼案判牍》显示官府对水权分配的裁决。  

   - 轮灌制度簿册:详细到每户的用水时段,体现公平性。  

4. 景观营造  

   园林建造档案:檀干园“小西湖”仿杭州西湖缩景,档案中有工匠工料清单和景观命名由来。  

三、档案里的金句

明代唐模族长汪天孝《浚渠记》:“水之兴废,系村之盛衰。”  

清代水利碑刻:“分水必公,用水必节,浚渠必时。”  

唐模水口文化档案,它不仅是历史的切片,更是未来乡村水系治理的基因库。读懂这些档案,便读懂了徽州人“以水塑形、以文化魂”的千年智慧。  

 

唐模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