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兰台快讯 > 工作动态

【请听档案说】水文化之七:休宁万安坝

发布日期:2025-07-10 15:10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作者:市水利局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万安坝,这座横卧于休宁横江之上的千年古堰,不仅是徽州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一部镌刻在石碑、鱼鳞图册和官府文书中的农耕文明史诗。让我们翻开尘封的档案,聆听这座古坝讲述的治水传奇。  

一、从南宋到清代的治水记忆  

1. 建坝始末:南宋的治水创举

《新安志》(南宋淳熙二年)记载:“休宁万安坝,堰横江水以溉田”,这是关于万安坝最早的文字记录。  

明代《休宁县志》详细记述了坝体结构:“垒石为堰,长三十丈,设水门三孔”,其科学设计至今令人叹服。  

2. 古代土地与水的绑定  

清康熙《休宁万安坝灌区鱼鳞册》(现藏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精确记载了受益田亩位置、面积及用水权属,堪称古代“水资源GIS系统”。  

 档案显示,该坝灌溉"三十六大姓"的万亩良田,维系着休宁粮仓的命脉。  

3. 刻在石头上的“水法”  

坝址现存《万安坝禁约碑》(明万历四十二年立),规定:“盗决坝水者,罚戏一台;恃强多溉者,送官究治”,生动反映了古代水利管理的法治精神。  

清代《重修万安坝记》碑文记载了嘉庆年间大修时“按亩派工,计粮出费”的集体协作模式。  

二、万安坝的智慧密码  

1. 古代“柔性坝体”的典范  

档案记载其独创的“石笼填卵石”结构:既保证坝体稳固,又能在洪水时适度透水,比现代“可渗透坝”理念早八百年。  

《休宁水利图说》(清代)详细绘制了坝体与引水渠的衔接方式,展现系统化设计思维。  

2. 用水秩序的精细化  

《轮灌簿》规定:“自上而下,昼夜轮溉”,并精确到每个村庄的用水时段,避免争水纠纷。  

清代档案记载,每年立夏举行“开水门”仪式,由县令主持,体现官方对水利的重视。  

3. 人水共生的典范

坝区《禁渔碑》(清乾隆年立)规定繁殖期禁止捕捞,保护鱼类资源。  

档案记载在坝上游种植枫杨林固土,下游保留深潭调节水温,形成完整生态系统。  

灌溉水系催生了独特的“水碓文化”,档案显示坝区曾有水碓36座,加工茶叶、稻谷。  

三、档案中的治水箴言  

明万历《万安坝记》:“水利兴,则农事修;农事修,则民安其业”。 清代县令王廷谏题坝联:“一水分青畴,万家沾渥泽”。

万安坝从南宋的垒石筑堰,到清代的鱼鳞定界,再到今天的数字重生,这座古坝始终在诉说一个真理:治水之道既是生存之道,更是文明之道。


休宁万安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