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7月15日,市档案馆副馆长、二级调研员尚修茂带队,赴黄山区焦村镇郭村,对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林来继进行口述档案采集,以文字、影像记录烽火岁月。
1926年3月,林来继出生于黄山区焦村镇郭村的一个农户家庭,他是家中幺儿,上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父亲在他一岁零一个月时去世。1939年11月,13岁的他被国民党征兵处抓走,关在原太平县仙源镇麻村张家祠堂4个月,吃尽苦头。1940年3月,作为补充兵源在浙江临安加入国民革命军第62师。“到了部队生活有了改善,有吃的,也发衣裤帽,但不发鞋,只得自己学编草鞋。因为个子不高,老兵的军装套在身上像袍子,帽子总往下滑。”林老向我们讲述初入军营的模样。
因年纪尚小,林来继初被分至辎重队,负责押送军械。他回忆一次夜行任务:“用毛竹扁担挑着250发子弹,光着脚在山路上走了三天三夜。没有车马,全靠两条腿。班长说,子弹就是战友的命,丢了子弹就等于丢了人命。”
浙江临安杨家岭遭遇战,是他人生首场实战。日军炮弹袭来,他正蹲在战壕里给班长递子弹。硝烟散去后,帽子被泥块崩飞的林来继以为自己“脑瓜子没了”失声哭喊。班长呵斥:“脑瓜子炸掉了还能喊?”让他猛然睁眼——原来只是虚惊一场,这段插曲被老人反复提及。“那是刚入伍第七天,心里很害怕。后来打起仗来就不怕了,也根本来不及害怕,只知道向前冲不能后退。死了脸朝天,不死还可再活一年。”林老用手比划着当时的战场情形,连泥土飞溅的方向都记得分明。战场上炊事员无法送饭,每位战士都要背着一袋7斤半的米,饿了就嚼生米、喝生水,没有水时挤牙膏解渴。这些细节真实记录了抗日战场上基层士兵的生活,是口述档案珍贵的“血肉”。
1940年8月,林来继因头脑灵活受参谋长器重,调为师部警卫兵,配备驳壳枪。因需枪法精准,他平日常训练手枪拆装,提高手指灵活度。“遇到敌人,掏出枪来就要打,根本没有瞄准的时间。”林来继还为采访人员演示了当年士兵持各式枪的姿势。因当兵前在郭村小学读过两年半书,当警卫员期间调皮犯错时,参谋长就会罚他禁闭学习。
后来部队整编,林来继成为司号兵。“冲锋号一响,死也要往前冲。”在浙江金华附近战斗,他刚吹完第一遍冲锋号,左脸颊被子弹贯穿。“醒来时满脸是血,以为鼻子没了。”这次负伤让他面部轻微歪斜,却没能磨灭他的斗志。伤愈后,林来继转为轻机枪手。在浙江丽水作战时,他的机枪子弹耗尽,日军榴弹轰炸袭来,两发子弹击中其腰部,两根肋骨当场断裂。老人掀起衣角,腰部的凹陷仍清晰可见。
据林来继回忆,1945年8月15日,所在部队184团奉命攻打青阳土桥,战前动员时收到日军投降的消息,部队与当地军民欢庆抗战胜利。三天后,部队转赴多地收缴日军武器,先后至原安庆怀宁县、东流县、至德县,芜湖、南京下关、蚌埠、山东等地,武器先放仓库再运到兵工厂改造。1946年4月10日,在山东枣寨收缴日军武器时,一小撮日军负隅顽抗,爆发激烈战斗。当时林来继担任六零迫击炮炮手,在战斗中被弹片击中左臂,臂骨断裂。这场战斗以日军战败结束。因战斗负伤,他的胳膊无法再抬起枪支,最终被遣返回乡。
我们用相机记录下老人身上的每一处伤痕,这些深浅不一的印记,与文字记载相互印证,是日军侵华的鲜活罪证,也见证着一位士兵的无畏成长。我们还录下了林老声情并茂地演唱当年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青年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回忆起当年的岁月,老人逐渐哽咽。
|
|
每一段口述都是历史的延续,黄山市档案馆自2014年启动“黄山记忆工程——口述历史抢救计划”以来,已对61位老兵及老干部开展口述档案采集。这些口述档案不仅补充了文字档案的不足,鲜活地呈现历史细节,对守护地区文化和群体记忆也有独特价值。当这些记忆被妥善保存、代代相传,便是对牺牲者最好的告慰,对幸存者最深的致敬。(市档案发展中心 李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