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市档案馆和市非遗保护中心口述档案小组走进屯溪大位小学,采集程大位珠算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素秋口述档案,同步开展“服千企进万家”实践活动。
明代,徽州商业繁荣,徽商贸易频繁,甚至远涉海外,进行着大规模的商业贸易活动。在频繁的交易过程中,筹算难以满足商业计算需求,珠算应运而生。它以算盘为工具,通过独特的算珠组合和运算口诀,被广泛应用于商业记账、货物盘点、税收计算等诸多领域,成为徽州商业活动中重要的计算方式。
休宁率口(今屯溪区前园村)人程大位深感传统珠算算法的繁杂和不统一,历时数十年,于1592年完成《算法统宗》,系统总结和规范珠算理论算法,为珠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汪素秋,这位来自程大位故乡的非遗传承人,1979年10月出生于屯溪屯光镇草市村。草市小学的算盘课是她与珠算的缘起,当时正逢“三算结合”(珠算、口算、笔算)教学试验在全区大面积推广普及,四年级时,她在屯溪区教育局举办的“三算结合”比赛中一路闯关、层层晋级。此次比赛让珠算在她心中扎根。1995年9月,汪素秋进入徽州师范求学。学校开设了珠心算选修课,她积极报名,渴望深入了解珠心算,充实理论知识。
上世纪90年代末,珠心算经历了蓬勃发展的热潮后,因珠算内容从小学教材中删除,且教师珠算比赛成果在评职称时不受教育部门认可,学校推广珠心算热度渐退,全市普及珠心算的小学所剩无几。但屯光镇(原率口)作为程大位故乡,积极继承发扬程大位珠算法,镇中心小学坚持不懈地打造这一特色品牌。1992年,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屯光镇中心小学改名为屯溪大位小学,以珠算教学为特色,在全省和全国各种珠心算比赛取得优异成绩。1998年,汪素秋分配到屯溪大位小学,投身珠算教学,并在学校的安排下前往浙江学习深造,走上传承珠算之路。
汪素秋觉得自己与珠算缘分深厚,很幸运能参与珠算传承工作。她回忆,初入大位小学后带的珠算学前班,经过数月教授,全班的孩子都学会珠算,“当时有媒体来采访,86个孩子一起算,场面很壮观,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这次媒体采访过程中,她结识了程大位第11代后人程庆圻。通过学习交流,她对程大位的历史和程大位珠算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教学中,汪素秋认识到如今的生活环境变化大,应让学生们了解“珠算宗师”程大位的历史和程大位珠算法的文化内涵,并创新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才能让孩子们愿意学习珠算、真正喜欢珠算。她积极参与策划一系列传承和弘扬程大位珠算法的活动,如“大位故事我来讲”主题讲故事比赛、手工算盘制作比赛、“百人加百子”珠算比赛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珠算魅力,以竞赛激发学习热情。此外,在教材与教具上,她同样用心:为适配教学需求,她改良传统算盘,创新人民币单位、长度单位等版本算盘,获安徽省自制教具比赛一等奖,拿下外观专利与实用专利;对珠算口诀进行改编,深度融合数学教学,让古老珠算更好融入现代课堂。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程大位珠算法,2019年汪素秋成立了程大位珠算法工作室,进行“程大位珠算法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课题研究,探索系统性珠算教学方式。在赛事活动方面,她带领学生在安徽省珠算协会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全国大赛中摘得个人二等奖。此外,还借助《传家宝》《向幸福出发》《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等节目,让程大位珠算法走向更广阔舞台。
在育人路上,汪素秋步履不停。她在大位小学任教多年,栽培学生数千人,还培养出2位珠算教师(包括一名市级传承人),为程大位珠算法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她深知,传承关键在人,于是通过公益授课、珠算研学等形式,让更多孩子接触珠算,在他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
珠算不仅是一种高效的计算方式,更是古代徽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汪素秋扎根教育一线,以课堂为阵地,以改良算盘特色教学为手段,将这份传承融入日常教学和普及教育。她希望进一步挖掘整理程大位珠算法的历史,并做好创造性转化,让更多人了解程大位珠算法。(市档案发展中心 李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