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兰台快讯 > 工作动态

【黄山记忆工程口述档案专题】齐云山道场音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詹和平

发布日期:2025-08-05 16:03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作者:市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号: 收藏

7月29日,市档案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口述档案小组赴休宁采访齐云山道场音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詹和平,征集口述档案同步开展档案“服千企进万家”实践活动。

齐云山古称“白岳”,道教文化底蕴深厚,其道教历史可追溯至唐朝,至明代达到鼎盛,明嘉靖帝曾亲赐山名“齐云山”,并敕建为皇家道场,使其成为重要的道教圣地。其上以太素宫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道教建筑体系,保留了大量道教碑刻、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存。道教文化在此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同时也孕育了独特的道教民俗活动。

 

詹和平,1974年出生于齐云山村民组一个道士世家,受成长环境熏陶,耳濡目染,与道教音乐、仪式等结缘。1992年,18岁的他因机缘巧合作为学徒进入齐云山道观,开启与道教音乐深度交融的人生旅程。

初入道观时,詹和平从基础事务与修行学起。1993年,他前往中国道教学院研习宫观管理,两年后返观负责接待工作,并参与道场的演奏活动。1997年,他拜入80岁高龄的老道士詹松海门下,在科仪、道乐传承上得到了更系统的指导。詹松海在这些领域积淀深厚,成为他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2001年,他再次赴中国道教学院深造,进一步深耕道教理论。

齐云山道场音乐,是扎根于当地道教文化土壤的独特艺术形式,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与信仰传承。它历经全真、正一两派的发展,后以正一派为主流,期间道众持续对道乐曲谱进行整理补充,深入休宁、婺源等地农村采集散失部分,在传承中不断完善。如今,齐云山道场音乐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詹和平道长也被命名为齐云山道场音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道乐传承的关键力量。

齐云山道场音乐由经韵音乐和曲牌音乐两部分组成。经韵名目繁多,服务于各类科仪,如消灾解厄的《解结科》等二十五种,涵盖祈福、禳灾等多元诉求;曲牌音乐有《步虚韵》《驻云飞》等,在道场中运用频繁,为仪式增添独特韵律。其表演形式融合声乐与器乐,声乐采用弋阳高腔,依道场性质分“阳韵”(祈福道场)与“阴韵”(超度道场),声乐形态丰富;念唱似念似唱、旋律简单;咏唱歌唱性、旋律性强,多需法器与乐器伴奏。器乐方面频繁运用锣鼓,部分道场环节甚至仅靠锣鼓法器营造氛围。

从文化价值来看,齐云山道场音乐是研究徽州文化的鲜活样本,从音乐角度反映当地民间风俗、文化、艺术,为徽州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借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随着齐云山知名度提升,齐云道乐的挖掘传扬,可为中国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提供样本,让这份古老的音乐宝藏持续焕发生机。

从演唱语言来看,齐云山道场音乐传统上使用婺源官腔,是古徽州地域文化在语言层面的留存;现兼用婺源方言与少量普通话,让更广泛人群能领略其韵味。曲牌音乐与经韵音乐是其核心内容,经韵承载经文教义,传递着祈福禳灾、顺应自然的哲学;曲牌则以灵动旋律,为经韵披上艺术外衣。在科仪运用方面,消灾解厄、祈福超度,不同法事对应不同科仪组合,信众需求不同,唱词、道场主题也会调整。

齐云山道场音乐的特色在于旋律、唱腔和科仪。旋律上,带着皖南山区的跌宕起伏,似山间云雾缭绕、溪水曲折;唱腔因方言发音特点,形成独特咬字、行腔,与徽剧开喉韵味相通,却又有道教的空灵超脱;科仪流程里,方言念白、唱词,让这门音乐打上独属于齐云山的文化烙印,区别于其他道教流派,成为地域文化标识。

当詹和平现场清唱时,能让人感受到与徽剧类似的开喉韵味,独特又厚重。它构建起独特的文化表达,将抽象的道教哲学,化作可听、可感的旋律与仪式,传递着祈福禳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在传承方面,道观成员年龄偏老,为注入活力,詹和平推动招新,要求素质提升,有民族器乐等特长优先,引进两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为道教音乐带来新可能,同时吸引更多向往道家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年轻人。

在传承方法上,经韵音乐延续口传心授;曲牌音乐则使用原始的“工尺谱”作为器乐教材,辅以录音设备,让学徒先模仿、再实践。为传承发扬,道观常与市群艺馆合作排练器乐、声乐表演;还挖掘整理资料,于2018年出版了《祈福齐云》一书;同年赴澳门参加澳门道教文化节;2019年在皖澳道教音乐展演中演奏齐云山道乐曲目《迎迓》;2024年在第八届长三角地区道教论坛暨道教文化艺术展上演出。

齐云山道场音乐传承面临成员老龄化困境,虽有新血液注入,整体传承压力仍存。不过,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萌发兴趣,这也为齐云山道场音乐走出道观、迈向更广阔舞台,带来了新的希望。

詹和平半生扎根齐云山道场音乐,从成长时的耳濡目染,到传承中的担当作为,守护着这份国家级非遗。在他身上,能看到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也看到齐云山道场音乐在时代浪潮中,借一人、一群人之力,延续独特文化脉络,未来,这份传承或许会在坚守与创新中,让古老的齐云道乐走得更远。(市档案发展中心 李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