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市档案馆口述档案小组奔赴老街,专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祖伟,征集口述档案,同步推进档案“服千企进万家”活动。
王祖伟,1968年出生在安徽歙县坑口乡薛坑口村。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孕育出了清代官员张习孔、清末茶商江耀华等乡贤,更诞生了革命音乐家张曙。浓厚的文化积淀自幼便浸润着他的成长。家族中手工业氛围更赋予他早期的文化启蒙——父亲是乡里八邻公认的竹匠,叔叔则是远近闻名的砖工,长辈们的技艺传承让他从小便对传统手工技艺与本土文化心生向往。
1988年,王祖伟进入安徽歙砚厂高档创研室,开启了砚雕技艺的深耕之路。1991年,他作为特殊人才被攀枝花市引进;1994年起,全身心投入歙砚的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在专业领域不断精进。凭借深厚的造诣与不懈的追求,他于2006年成为黄山市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又荣膺“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在工艺美术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历程。
2018年2月,王祖伟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身份的转变,让他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也肩负起了更重的责任。他深知,作为人大代表,应从国家角度出发,代表一方人民建言献策,尤其是要为自己熟悉且热爱的徽州文化发声。
当年3月,王祖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徽州文书申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工作的建议”。他在提案中指出,鉴于徽州文书分藏于全国多个机构,应当统筹整体申报,希望国家档案局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全国各地各类徽州文书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打好申遗组合拳。同时,他还呼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徽州文书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在黄山市投资建设徽州文书数据库,将徽州文书整理出版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研。
谈及此次提案的契机,王祖伟坦言,学生时代便听闻乡贤江怡桐珍藏文书的故事;2017年关注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陈光辉提议积极开展徽州文书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工作的报道,深受触动;后在徽学专家叶显恩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以及自身对徽州文化的情怀驱动下,他毅然决定接力推动这一事业。
在履职过程中,王祖伟始终关注徽州文书的申遗进展。2022年全国两会,他再次提交相关建议,希望国家档案局继续牵头整合资源、推动“申遗”,督促指导有关机构规范开展基础性工作,并深入黄山市调研指导科学制定申遗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等。他还建议支持黄山市建设“黄山中国徽州文书档案馆”,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
在王祖伟等众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在市档案馆等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徽州文书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年1月,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24年5月8日,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无疑是徽州文书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除了聚焦徽州文书“申遗”,王祖伟在全国两会上还围绕徽州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2019年,他提出加强传统建筑(徽派建筑)保护利用、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希望通过保护和利用徽派建筑这一徽州文化的重要符号,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2021年,他提出将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建议。王祖伟认为,徽学作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建设“国家徽学研究院”将有助于深入挖掘和研究徽州文化,推动徽学的传承与发展。
在推动家乡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王祖伟也积极建言。2022年,王祖伟提交了《关于支持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的建议》,希望系统开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理论和实践研究。此外,他还提议文旅部、财政部等部门给予政策和项目倾斜,支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支持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以及建议将黄山市列入“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将歙县古徽州城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等。
作为徽州文化传承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王祖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徽州文化的热爱与担当。他的努力,不仅为徽州文书和徽州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其他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人们树立了榜样。在他及诸多有识之士的持续推动下,相信徽州文化必将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市档案发展中心 李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