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18日开展的“杜立特行动”,是二战期间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的首次空袭行动,在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2025年9-10月,杜立特行动大救援影像展·黄山站巡展期间,热心市民提供有关线索:“杜立特行动”中在歙县狮石获救的10号轰炸机机长乔伊斯,曾在石门得到救助。
10月11日,市档案馆“杜立特行动大救援”调研组赴石门乡,在知情人朱熙民的帮助下,找到当年的事件亲历者、他的姑妈——朱茶青老人。通过朱茶青老人的口述,这段尘封的历史细节得以清晰还原,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特殊年代里,普通中国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
|
|
朱茶青(1936年生) 朱熙民(1953年生)
朱茶青的父亲朱厚生曾是原歙县石南乡石门村的保长,是当地颇有声望的乡绅。新中国成立后,朱茶青进入石门小学读书,五年级后辍学。作为朱厚生的女儿,她对1942年4月那段与乔伊斯相关的经历记忆深刻。她的讲述为我们串联起了乔伊斯获救的关键节点,并初步确认了乔伊斯的救助路线图(歙县狮石大连岭社公坪——狮石保(村)——石门保(村)——休宁县屯溪镇——歙县县城——浙江兰溪、衢州)。
时间回到1942年4月18日晚,“杜立特行动”结束后,乔伊斯驾驶的10号轰炸机在皖浙交界的大连岭附近迫降。当他翻过山岭到达飞机坠毁处时,幸运地遇上了歙县狮石当地村民。4月19日,住在山上的社公坪村民杨德裕将这位陌生的外国飞行员救至家中,让他暂住一晚,为他提供了临时的安全庇护。次日(4月20日),为了让乔伊斯得到更妥善的安置与后续转移,村民们决定将他转交给地方政府。于是由杨德裕、谢来云等人将他送下山,在狮石的保长家过了一夜。
据朱茶青回忆,那天(1942年4月21日)午饭前,乔伊斯在狮石村民的护送下抵达石门村,由石门村民带到保长朱厚生家。朱茶青清楚记得,当时的乔伊斯身着浅蓝色飞行服,背着一个小包,个子高高的,年龄约莫三十多岁,留着黑色的微卷发,虽历经迫降与奔波,神情中带着疲惫,却依旧能看出沉稳的气质。然而,语言的隔阂成为了首要难题——乔伊斯不懂中文,朱厚生及家人、村民都不会英语交流,双方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勉强沟通。
10号机组在行动前的合影,左二为机长理查德·乔伊斯
为了解决沟通问题,朱厚生立刻让幼女朱茶青跑去找当地懂英语的大学教授朱镇荪。朱镇荪是原上海光华大学教授,是当时石门村少有的具备英语能力的知识分子,接到消息后,他迅速赶到朱厚生家,主动承担起翻译的职责。与此同时,朱茶青的母亲心疼乔伊斯一路奔波,特意为他准备了热腾腾的午饭,可乔伊斯因身处陌生环境、语言不通而心存顾虑,连连摇手不肯食用。无奈之下,朱家人只好为他煮了几个鸡蛋,朱镇荪则用英语耐心解释:“放心,你吃吧,没下毒”。听到这番解释,乔伊斯才放下戒备,吃了鸡蛋,缓解了饥饿。
午饭后,朱家人通过翻译,为乔伊斯规划了后续的转移路线:沿着石门的青石板路行走大约40里,就能到达小小的城市(屯溪镇),那里有车,便于进一步安排转移。乔伊斯牢记路线,向朱厚生、朱镇荪及村民表达感谢后,便踏上了前往屯溪镇的青石板路。
抵达屯溪镇后,镇政府得知乔伊斯的身份与经历,立即安排卡车将他送往浙江兰溪。4月21日,在途经歙县时,乔伊斯遇到了驻歙县的浙江第一军邮总视察段主任曾健培。曾健培向他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11号机组的所有成员都已在歙县获救,无人伤亡。同时,曾健培还委托乔伊斯一件重要的事——将1942年4月20日11号机组在太白楼前的合影带给机组人员。
11号机组五名成员在歙县太白楼前的合影
之后,乔伊斯从兰溪乘坐火车前往金华,又从金华转乘火车,最终在4月26日抵达衢州,与其他机组成员汇合,结束了这次充满波折却满含善意的获救之旅。
朱茶青老人的口述,不仅还原了“杜立特行动”后乔伊斯在歙县石门获救助的细节,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里,石门村民、乡绅朱厚生、知识分子朱镇荪等普通中国人的善良与担当。他们不分国籍,在危难时刻向陌生的外国飞行员伸出援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也为二战时期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互助合作写下了温暖的一笔。(市档案发展中心 李贝贝)